Interview by Wu Jibing 1

Interview by Wu Jibing 1

设计的觉醒,漫谈美好生活40年

正如卢梭在《瓦尔登湖》中说过,“文明改变了人类的住房,但没有同时改变住房里的人。”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的生活方式往往由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所决定。人还是这些人,黄皮肤,黑头发,他们的生活却在不知不觉中告别了从前。

过去一间10平米的棚屋里住十个人,一个床铺就是一个家。

现在一个人可以四海为家,追崇全球的生活体验。

过去胡同里的生活被杂物挤满,没有空间活动,晚上要摸黑去公共厕所。

现代人们搬进三两层的洋房、百米高的公寓,拥有独立卫浴,洗澡的时候也可以听音乐。

过去的的灶房火烧火燎,柴草堆积如山,大烟囱炊烟袅袅对外诉说一家人的作息节奏。

现在的开放式厨房窗明几净,做饭变成家人互动的生活乐趣,饭菜也更有味道。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众生活方式的引领者一直在开拓以人为本的生活价值观,科技的发展让人们过上更舒适的生活。都市人不再走好几公里的路去买菜、买花,一个手机应用即可足不出户轻松购物。家庭主妇们在看书、旅游、健身和教育孩子时,AI已经完成了洗衣、洗碗、扫地、煮饭等家务。

今天,我们站在40年的时代节点回头向后顾盼,当下的生活不正还原了前几代人的居梦想吗?当人工智能凭借亿万次失败演练达成完美,我们将在未来无限接近正确答案的路途上,感受每一度舒适生活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喜乐。

  • 1978-1988

今年年初上映的电影《芳华》诠释了几分中国七十年代的生活光景:样式简单的实木家具,用毛爷爷画像和挂历装饰的水泥墙……陈灿同学偷偷摸摸拿到女生宿舍的老式收音机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十九世纪末英国刚刚结束工业革命。贝尔发明的电话、多尼索普研究的电影放映机、迈布里奇发明的摄像机、约翰斯塔里制作的自行车都在二十世纪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出台后陆续流转到中国富裕人家里。晚上男男女女工作完回到家里,听听广播里的《岳飞传》和《杨家将》就是最有趣的事情了。

外来文化打开了中国消费市场,正如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年轻的朋友们来相会》唱得那样,“天也新,地也新,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

老人儿讲究“嫁妆三大件”,黑白电视机、凤凰牌自行车和缝纫机,条件好的再加个冰柜。其中电视的出现尤为关键,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外界信息,同时也让各色人物的生活方式闯入市民们的视野。

“万元户”的两层小洋楼,屋里铺着港式皮毛仿品、吊顶的花边、欧式吊灯、挂钟,这些在当时都是高级货,让家显得特别温馨。相比之下,普通人“里生外熟”的土胚房就素多了。

街头家具店里暗淡的日光灯下,粗糙而土气的棕红色家具大多造型笨重、功能不完整、款式多年不变。大众兴起自制家具的风尚,自己动手做沙发、捷克式的家具、清水蜡克、或极淡的黄色家具……或者将若干个方方的箱子放在一起,变成“组合式家具”,总之要与国营家具店里的式样对立。

  • 1989-1999

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里,中国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转变。1994年,中国加入WTO,在全球贸易的推动下,深圳沿海地带产生了巨大的消费需求。香港的顶级样板间流入大陆内地,同时引进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

当时的香港是中西设计文化的门户。香港设计之父高文安,是香港第一位由建筑师转行做室内设计的。他早期的设计作品中不乏中式家居、泰国和越南的手工制品和日本文化。今天我们还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国际文化的交融。

90年代香港的市民,对人居空间有了初步的风格化认识。西方的油画,雕塑,中国画,日本的榻榻米元素混合出现在富人家里。不同的空间色彩、材质、家具搭配出“中国风”、“东亚风”、“欧美风”等不同派系的居住场景。

《英雄本色》里杰仔的家,反映了当时香港人居环境中的混搭潮流。墙上的装饰画来自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粉色墙面搭配蓝色地毯,出自法国洛可可派清新靓丽的画风,家具的材质与工艺已经相对多元,金属与玻璃复合的茶几、上色的木橱柜、皮革沙发……在其他电影中我们还能看到印花的壁纸、木饰面、装饰画等等。

受香港地产的启发,深圳住宅装饰中特定的动物、植物、人物、器物形象,如屏风中的葫芦、龙纹、三国人物图案等等,也被赋予了中国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传承的价值,以迎合内陆人内向、保守的审美观。深圳住宅结构从单一的统建楼转向方正、舒适,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经济实用风。

今天,人们买房子时可选择的户型从一层到三层的别墅,各种朝向,L型、T型等动线规划已经非常多元化,人们可以在书房用餐,在卧室阅读,甚至在阳台洗澡。说到底,还是要归功于90年代末外来设计思潮的启蒙。

  • 2000-2018

进入二十一世纪,城市高速发展的10年里中国人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时尚的轮回与变革。如今,人们对生活方式的理解,想象和追求已经完全与世界接轨,并且非常多元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时代特征。

大众审美、文化、消费观不断变化,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米兰、巴黎等国际展会纷纷落地国内一线城市。中国设计师走出去的同时,也带回来顶尖的设计创意和生活方式。创意城市大力发展,建立文化地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百姓的文化意识。人们在推动设计发展的同时又被设计引领,走向更好的生活。

十年人居审美从繁复到简约,中国泰斗级设计人物邱德光,作为把欧洲高端生活方式带入中国第一人,见证了近十年来国内人居环境的变迁。

过去中国的欧式追求流行华丽的色调和复杂流动的工艺曲线,属于传统的装饰主义。家里的陈设,如西洋雕塑、猫脚家具、华贵的吊灯,承载了当时人们对华美、厚重的生活向往。

今天人们住在小户型、开放式户型空间里,没有十几米的挑高,杵个文艺复兴的大柱子也不好看。当下城市精英们的理想居住是简单的、低调的、奢华的、有时尚、同时有文化品位。

快节奏生活下,装饰主义的奢华与香韵,无法驻进千家万户。在追求后装饰主义的设计中,邱德光试图把各种时尚图腾,更新的传统语汇,与空间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一套新的美学体系。

邱德光作品《白宫》

他的艺术装饰是透过把古典语汇几何化、图像化、对比化、小报化等方式转化,而他的新巴洛克主义则是将古典语汇以线条化、简约化、色彩单一化、图腾夸大化等原则,转变为当今生活的设计。少了几分兽性和权力,多了几分人性与舒适。

设计以跨界的方式,从时尚界、艺术界、建筑界、文化界等吸取养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不再停留于玩弄造型和色彩,更被赋予时代的温度与文化的涵养。

跨界潮流引领下,中国年轻消费群体,小资阶层,审美呈现年轻化、个性化趋势。《我的前半生》电视剧里,贺函从丹麦定制的泰迪熊椅出自家具大师韦格纳之手,不光坐着舒服,还格外抢镜。瓦格纳的设计,因简约、极致,被视为经典。而这把椅子,凭借其温润的木材、流利的线条、品质匠心,风靡了六十余载,至今仍是轻奢家居畅销品。

各种年代的设计思潮,顺势回归。爱德华新古典主义,孟菲斯风格,维多利亚风格中的几何形状与石膏线都被当代设计师玩得炉火纯青。“风格派”背后站着一批自诩为个性独特的小众支持者。现代“风格派”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还吸收了美国的工业文化、中国的明清审美、非洲土著文化、东南亚异域风情、地中海风情……发展出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

回归人性,美是一种舒适。艺术、文化、匠心也是当代人所追求的舒适生活的不同维度。无论高端品位,还是小众轻奢,中国人始终在寻找一种更近乎完美的、新的生活方式。科技升级、艺术升级、文化升级、情感升级,一步步把当代人的生活推向一种极致的舒适。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更是一种包裹着五种感官的舒舒适氛围和健康状态。

  • 2018-2025

人们对舒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保护自然也是舒适的反向呈现。眼下中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能源的开采已经远远大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引领者,会不会是绿色能源技术?

或许有一天,汽车可以从排气系统中捕捉废气能源并产生电力。气化垃圾可以发电。人们散步、跑步的动作产生的能量也能转化为电能。风能会点亮街道的路灯,人们用太阳能为手机充电。

唯有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才是真正舒适的生活。

唯有让明天的中国制造更创新、更绿色、更智能,人们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即将到来的绿色时代,赋予了新一代年轻设计师们全新的挑战。设计也是环境的保卫者,在艺术和科技这两个轮子的推动下驱动生活。

未来的舒适,既是一种极致,也是一种节制。

每一度的舒适,每一度的极致,与其说是一场推演不如说是一场祝福。我们在每一度舒适的推演中,将每一天的遗憾最小化,这种乐观让我们有勇气迈向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