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 BY WU JIBING 2

INTERVIEW BY WU JIBING 1

透过建筑师申江海的视角看中西方设计行业差异

Designer Profile

申江海(Bear),国内外知名的建筑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大观DAGA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之一,北京AD设计教育开创人,在英国获得建筑设计硕士,曾工作于伦敦扎哈哈迪德事务所、伦敦杨经文事务所,参与项目遍布中国、英国、中东、印度等地,并屡次在国内外获奖。

Editor Note

近几年,中国设计产业对人均生活水平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北上广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支持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希望成为设计师,越来越多的大众消费者愿意为设计买单。中国设计师的足迹从东南亚、日本这些周边地区开始发展到澳洲,非洲,甚至更偏远的商业环境。他们的审美角度,设计能力,创新能力逐渐得到世界的认可。然而对于刚入行的新人来说(也包括那些希望来中国发展的外国设计师),中国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实并没有解决掉一个很古老的问题—新人所要面对的文化差异,经验矛盾和竞争压力仍是巨大的。毕竟,设计这件事讲究因地制宜,中国的设计环境与西方设计环境有很多的不同。所以,这一次,我们请到一位有着国际多元文化教育和工作背景的年轻设计师申江海,和我们一起分享他的从业经历,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

Cathy:先和我们讲讲你在英国的故事吧!作为一名在英国入行的中国设计师,你对西方的设计行业有什么期待吗?

Bear:硕士毕业后,我去了两所英国建筑公司。第一所是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工作。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个行业的唯一期待就是不要加班。(笑)不过,扎哈是需要加班的,那里的工作并不像传统的英国公司那样轻松,一个团队一起要做十几套方案最后选一套,工作方式非常开放。第二个公司是传统的英国公司,有明确的岗位分工,我当时做三维造型,几乎每天都是倒数第二个离开公司的,因为有一位日本设计师永远不走。(笑)

Cathy:哈哈。看来,让日本员工下班这件事真的不容易。但其实在中国,我们也面临同样的“加班困境”不是吗?

Bear:是的。十年前,中国建筑市场一片红火,中国建筑师每天工作到半夜,没有周末,诱人的“市场经济”困住了很多人的心智。刚回国时,我的很多朋友、同学都转行了,因为做设计太累了。一个设计师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Cathy:这其实也反映出激烈的市场竞争。

Bear:市场变小了,人们对设计的品质要求更高,设计师也比以前多,竞争非常激烈。我记得八九年前,我刚回中国工作的时候,中国还在大量建房子。而现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已经没有很大的土地量。设计市场从“新建”转入“旧改”,也叫“城市更新”。但是对于设计师来说,改造市场比新建市场更难驾驭。

改造前的北京胡同

Cathy:在这样的形势下,你会焦虑吗?

Bear:会。我其实是一个非常容易焦虑的人,但是竞争是好事。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淘汰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竞争强迫我们去更认真得对待每一个项目,把设计的质量做得更好。相反,如果让一个设计师在安逸的环境里,工作5年,10年,他没有一点进步。一成不变才是最可怕的。

Cathy:有件事情大家一直很好奇。你在设计做得如日中天的时候去了地产公司,又在地产公司发展也很好的时候回来做设计,还创建了自己的公司。两次“大反转”,也是基于“害怕一成不变”的心理吗?

Bear:的确是两次很大的跨越。我决定去地产公司的时候,设计总监还专门找我谈话,建议我做设计,但是我希望把一个项目经历得更全面一些,包括前期土地、后期设计、发、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我需要自我突破,是个很容易焦虑的人。(笑)

Cathy:那么进入地产公司后,你都做了什么?

Bear:刚开进入万科地产公司的时候,要做项目协调管理,了解建筑项目后期如何落地,以及相关的规范和要求。这些很重要,却是很多设计师的盲点。当时昌平有一个项目,20多万平米,一座写字楼,一座购物中心。大家都知道住宅设计相对比较简单,办公楼会复杂一些,购物中心是最难的。你能想象一个刚二十几岁的人就要负责一个这样大的项目吗?

Cathy:中国市场是非常开放的,它让每个人都有实践的机会,你只要努力、认真并持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就会被市场所接受。

Bear:对。中国市场可以接受任何人,任何想法,只要有创意,能落性强。完成这个项目后,我开始有了信心。第二个项目是我主动争取的,位置在大兴。从前期拍地、做概念方案、出施工图、挖土、做地下……直到离开万科。这个项目我从2013年,一直跟到2015年,很多项目难度并不大,主要看用不用心。

Cathy:离开万科后,你开始做自己的公司。

Bear:做自己的工作室这件事对于设计师来说,其实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项目越做越多,要处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不只是简单的做图、做设计了,还要提供策划、设计、施工全面而完整的技术服务。我们为了让自己的设计更好落地,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施工公司。整个房子从无到有,从开始到结束,我们走进各个环节,才知道什么样的设计能更好地与商业融合。

Cathy:这也给了很多希望了解中国市场的外国设计师一些思路—参与一些项目,真正感受一下中国设计市场的行情,比如成本,施工工艺。

Bear:是的。同样的设计,也许在施工品质好的国家落地效果好,在品质不好的国家落地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果不了解一个国家的施工工艺,就无法保证你的设计是否切实可行。而且,中国和国外的施工成本,如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都不一样。此外,外国设计师还要学习如何与中国业主沟通。设计师要先理解中国业主的开发逻辑,而不是以设计这一个单一的维度去评判一个项目。这需要公平开放地互相探讨。说到这里,我还是要感谢在万科的这段经历,让我从一个开发商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设计的合理性。所以当我做回一个设计师时,我会非常清楚业主的诉求是什么。

Cathy:一个项目好不好是很主观的,但是一个项目合不合理是有依据的。这段经历把你从一个服务者变成需求方后,再转变回了一个服务者的角色。

Bear:这样好处是有个评判的依据,因为有时候项目是要做取舍的。我们要了解业主开发的目的,开发的逻辑是什么,他需要这个项目能活下去,能成立,这部分我跟业主沟通没有障碍。

Cathy:何止是无障碍交流?!我知道你的很多客户都是你的朋友。

Bear:太多了。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是我创办自己公司后接的第一个项目,这个项目的创始人就是万科之前的总经理。做地产这些年,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非常感谢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同时我们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


申江海作品,改造后的《北京东四共享际》

Cathy:设计师在中国创业,人脉有多重要?

Bear:很多创业公司最初的项都目来自朋友推荐。但是设计师要明白,朋友可以给你推荐一两个项目,公司能否持久地发展下去还在于自身努力程度。我经常问自己,“这个项目做得好,下一个项目能不能做得更好?”我们每周都有内部、外部的分享会,邀请其他地方的设计师和材料商来讲座,分享,我们相信任何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公司的学习氛围一直很好。

Cathy:从一位设计师到一位创业者,你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Bear:最大的变化是“每个项目出了问题都是你的问题”。原来做设计师可能一个月要思考一次的事情,现在变成每天都要思考。太多的突发事件也会让思维方式变得支离破碎。一个设计师无法去钻研的时候是危险的,所以现在我强制自己不看手机。

Cathy:公司未来有什么规划?

Bear:我们专注城市更新。北京,上海,深圳,成都,一二线城市改造量最大,我们希望投身到这些线城市的转型中,让破败的老房子焕然一新,活力四射,这真的非常有意思。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加强与外国设计师的交流与合作。我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时候,同事们来自全球各地,伦敦、德国、拉丁美、西班牙、印度、中国、日本、韩国、泰国……基于不同文化,不同经历,不同思考方式,大家对审美也有不同视角。比如日本设计师的风格与扎哈的风格全然不同,但是大家也会借鉴一些日本项目的内在思路。在那样的环境里,设计方案是由充分的文化碰撞和借鉴孕育而出的。目前在中国的设计公司里,我们很难看到如此多元的文化配比。所有人的思路都美国、西欧带着跑,互联网效应把局部文化放得过大,我们几乎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没有被大家发现。

Cathy:比如东欧的设计。

Bear:东欧的设计师其实很厉害。俄国革命时,德国解构主义就是从东欧传过去在德国发扬光大的。我有朋友在荷兰读完书,又专门去东欧学的建筑。波兰的设计,我们也很感兴趣。我们希望有一些人能把这些不一样的东西传递给大家。

Cathy:这也是中国设计中心和Design Hub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你对中国和波兰的设计文化交流合作有哪些期待?

Bear:我非常欢迎波兰设计师来我们上海的公司交流,可以一起完成一些项目,也非常期待能与波兰的高校合作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建筑空间研究课题。

Cathy:好的,非常感谢今天的分享!

CathyX_Bear